-
【2022年汕头招商】汕头市以招商引资为抓手,通过优化产业园区布局和扩大有效投资,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与产业项目建设
汕头市以招商引资为抓手,通过优化产业园区布局和扩大有效投资,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与产业项目建设。2022年该市实施重大项目统筹机制,围绕综合交通、产业升级等领域加速项目落地,同步推动乌桥岛棚户区改造等民生工程。首季度集中签约开工的45个项目涵盖新能源、新材料等战略性产业,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 一、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提速 1. 桥梁与铁路工程取得突破 2022年,牛田洋特大桥主塔封顶,成为汕头桥梁建设里程碑;汕汕铁路汕头段完成809孔箱梁半数生产,同步推进汕头湾海底隧道等关键节点,加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网络。 2. 立体化交通网络成型 通过构建“十大工程”体系,汕头市强化公路、铁路、港口联动,提升物流效率与区域辐射能力,为产业项目落地提供基础支撑。 二、产业项目集群化发展 1. 新兴产业项目投产 2022年第一季度,金东海科创中心、高阻隔膜材料生产基地等产业项目投产,推动新材料、新能源领域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。 2.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纺织服装、电子信息等产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附加值,同步引入大健康等新兴领域项目,优化“三新两特一大”产业格局。 三、招商引资与机制创新 1. 季度集中签约机制 2022年建立“签约开工投产”全周期服务模式,首季度集中签约15个、开工18个、投产12个项目,总投资近250亿元,强化产业链协同效应。 2. 要素保障与考核机制 实施市领导挂钩联系、亮灯评价通报等制度,动态跟踪项目进展,优先保障土地、资金等资源,缩短项目投产周期。 四、民生工程协同推进 1. 棚户区改造惠及居民 乌桥岛改造项目首期于2022年交付,惠及1009户居民,同步完善教育、医疗等配套设施,提升城市宜居水平。 2. 产城融合促进就业 产业园区周边规划人才公寓与商业服务区,推动本地劳动力就近就业,实现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互动。
2022-03-31
-
【2022年惠州招商】惠州市通过强化招商引资、夯实产业园区载体、扩大有效投资等举措,为构建万亿级工业强市奠定基础
(一)全文摘要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东翼枢纽,惠州市通过强化招商引资、夯实产业园区载体、扩大有效投资等举措,为构建万亿级工业强市奠定基础。2022年初,该市14项核心经济指标中近半数增速进入广东省前三,初步形成石化能源、电子信息双轮驱动的产业格局。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升级,惠州正加速建设绿色石化、数字科技两大世界级基地,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 (二)产业载体提质增效 1. 招商引资精准发力 发挥毗邻广深莞区位优势,重点对接大湾区产业转移项目。通过建立重点产业链"链长制",实现石化中下游项目、智能终端产业链项目集群式落地。 2. 园区平台扩容升级 大亚湾开发区扩容提质,仲恺高新区建成5G智慧园区管理系统。2021年省级以上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3800亿元,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连续三年居广东省前列。 (三)支柱产业能级跃升 1. 绿色石化产业集群 埃克森美孚、中海壳牌三期等重大项目形成超2000亿元产值的石化产业链,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园引进12家高新技术企业。 2. 电子信息产业突破 潼湖生态智慧区集聚37家规上电子企业,20202022年行业平均增速达14.5%。超高清视频、新能源电池等细分领域产值突破千亿。 (四)区域协同发展布局 1. 交通网络加速成型 赣深高铁惠州段通车,实现广惠"半小时经济圈"。2021年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.2亿吨,深惠城际轨道启动建设。 2. 创新要素持续集聚 建成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27个,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居珠三角第三。2022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较2019年增长217%。 (五)可持续发展机制 1. 能耗管控体系 建立重点用能企业在线监测平台,2021年单位GDP能耗下降3.7%,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2.4%。 2. 营商环境优化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35个工作日,20202022年累计减税降费超280亿元,市场主体年均增长14.3%。
2022-03-29
-
【2022年惠州招商】惠州深化招商引资打造湾区产业高地
惠州深化招商引资打造湾区产业高地 近年来,惠州市通过强化产业园区建设、优化投资服务体系,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。依托毗邻广州、深圳、东莞的区位优势,当地政府通过完善基础设施配套、简化行政审批流程,成功吸引多个重大项目落户。在"双区驱动"战略背景下,惠州重点培育"2+1"现代产业集群,形成显著的产业集聚效应,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成效显现,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提供重要支撑。 一、产业园区建设成效(原"2+1"产业集群部分) 1. 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 自2019年起,惠州市在仲恺高新区规划建设超千亩的智能终端产业园,成功引进深圳转移的5家上市企业生产基地。截至2021年底,该园区已形成从核心部件到整机组装的完整产业链。 2. 石化能源新材料基地 大亚湾开发区通过2018年启动的"用地预审"制度改革,将项目落地周期缩短40%,促成埃克森美孚等跨国企业于2020年签订投资协议,带动下游16家配套企业入驻。 二、区位优势与政策支持(原地缘优势部分) 1. 交通网络优化 20172021年期间,惠州累计投入283亿元建设"丰"字型高速公路网,实现与深圳龙岗、坪山区1小时通勤圈,同步开通跨市产业公交专线12条。 2. 审批制度改革 2021年实施的《惠州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分类改革方案》,将工业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25个工作日,企业开办实现"一窗通取"。 三、招商引资成果(原项目落地部分) 1. 重大项目引进 2020年惠州签约亿元以上项目达74个,其中来自深圳的企业占比62%,主要集中在智能制造、新能源等领域。TCL集团于2021年在惠南科技城启动的模组整机一体化项目,带动形成超百亿产值园区。 2. 配套服务提升 通过2019年建立的"项目专班"制度,对重点企业实行"一企一策"服务,累计解决企业用工、融资等问题136项,保障比亚迪等企业扩建项目顺利投产。
2022-03-29
-
【2022年广东招商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通过出台"降成本十条"政策包,聚焦招商引资核心需求,打造粤澳产业协同发展新高地
一、全文内容总结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通过出台"降成本十条"政策包,聚焦招商引资核心需求,打造粤澳产业协同发展新高地。该政策着力优化产业园区运营效能,通过延长科技型企业租金补贴周期、扩大人才住房保障覆盖面、完善商业配套服务等系列举措,有效降低企业投资运营成本。针对澳门投资者推出专项扶持计划,形成"研发+生产+生活"全链条保障体系,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 二、政策背景与目标定位 (一)湾区战略发展需求 作为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》重要实施载体,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自2021年9月挂牌以来,持续探索"一国两制"框架下的制度创新。2022年3月出台的"降成本十条",是对中央"六稳六保"工作部署的具体落实,旨在构建更具竞争力的跨境投资环境。 (二)企业痛点破解路径 针对入驻企业反映的三大核心诉求: 1. 初创期运营成本过高 2. 高端人才生活配套不足 3. 跨境要素流通效率待提升 政策通过十项系统性措施建立全周期成本管控机制。 三、核心政策举措解析 (一)产业载体支撑体系 1. 科技创新载体扶持 ? 科技型企业租金补贴周期由3年延长至5年,后两年按前三年标准的50%延续支持 ? 设立澳门投资者专项办公场地保障机制 2. 人才安居工程升级 ? 取消用人单位纳税额限制 ? 新增大专学历人才(2万元)及其他人员(8000元)两类补贴对象 ? 建立分层级住房保障体系,覆盖从高层次人才到基础技术工种 (二)商业生态优化方案 1. 配套服务提质计划 ? 优化集中供冷系统运行效率 ? 建立园区餐饮服务动态调整机制 ? 实施停车费差异化收费标准 2. 跨境要素流通保障 ? 简化澳门投资者商事登记流程 ? 建立粤港澳三地职业资格互认清单 ? 试点跨境电子发票互认机制 四、区域协同发展效应 (一)珠澳产业互补格局 通过政策引导形成"澳门研发+横琴转化"的产业协作模式,重点发展中医药、特色金融、文旅会展、商贸消费四大领域。珠海市香洲区作为配套产业承载区,已形成上下游联动发展态势。 (二)粤港澳要素流动创新 政策实施后: ? 澳门企业在横琴设立分支机构效率提升40% ? 跨境人才流动同比增长25% ? 产业园区单位面积产值提高18% 五、实施保障机制 (一)政策配套体系 1. 建立"1+N"实施细则库 2. 开发政策智能匹配系统 3. 设立澳资企业服务专窗 (二)动态评估机制 按季度监测: ? 企业综合成本变动指数 ? 澳门投资占比变化 ? 人才留存率指标 定期开展政策实施效果第三方评估
2022-03-29
-
【2022年】【广州招商】都市工业赋能湾区核心引擎
<p>产业战略的理性选择<br>广州市旗帜鲜明提出“产业第一、制造业立市”的产业战略,既是基于过去十余年产业结构变迁的经验总结,也是对全球产业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,广州市在服务业为主导的背景下,重新审视工业与服务业的关系,将产业战略定位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。这一战略的提出,标志着广州市从传统“商贸强市”向“制造引领、服务协同”的转型迈出关键一步。<br><br>广州市的产业基础雄厚,拥有36个工业大类,工业经济总量长期位居全国前列。然而,随着全球产业链重构和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,广州市亟需通过都市工业的布局,推动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的深度融合,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。<br><br>都市工业的定位与转型路径<br>都市工业被视为广州市践行“制造业立市”战略的必然选择。其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中上游的聚焦,打造与大湾区特色相匹配的工业生态系统。专家指出,都市工业需把握智能化、数字化趋势,推动传统制造业向“智造”跃升,同时强化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发展。例如,广州市提出以“两城两都两高地”为框架,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智能与新能源汽车、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并依托“链长制”深化产业链上下游联动。<br><br>这一转型路径的底层逻辑,在于破解广州市服务业结构失衡的难题。当前,广州市服务业占比超70%,但生活性服务业比重高于生产性服务业,导致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金融、科技服务等领域发展相对滞后。通过都市工业的带动,广州市可加速生产性服务业的提质增效,形成“制造业赋能服务、服务反哺制造”的良性循环。<br><br>大湾区协同与区域联动<br>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,广州市的产业战略需深度融入区域协同发展。中山大学专家陈广汉指出,广州市应发挥产业链齐全、人才储备充足的优势,加强与佛山、东莞等周边城市的产业协作,构建跨市产业集群。例如,广州市南沙区依托政策优势,正探索与港澳在科技研发、金融领域的深度合作,推动创新要素跨境流动。<br><br>此外,广州市需强化对大湾区制造业的引领功能。通过建设“数产融合”标杆城市,推动数据赋能产业链,广州市可成为大湾区制造业要素配置的核心枢纽。这一过程中,南沙自贸区、广州开发区等平台将发挥关键作用,为高端制造项目提供载体支撑。<br><br>创新驱动与基础再造<br>创新体系构建是广州市制造业立市的核心支撑。2022年,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,依托“1+2+4+4+N”高端战略创新平台,强化基础研究能力,推动科技成果转化。例如,广州市通过培育“专精特新”企业群体,加速解决核心零部件、基础材料等“卡脖子”问题,夯实产业基础高级化的根基。<br><br>与此同时,广州市正探索“产学研用”一体化模式。通过整合高校、科研院所与企业的资源,广州市在生物医药、新材料等领域已形成多个创新联合体。这种“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”的生态,为产业基础再造提供了可持续动力。<br><br>挑战与未来展望<br>尽管战略清晰,广州市仍面临多重挑战。一方面,传统制造业依赖度高,新兴产业培育需提速;另一方面,区域协同机制尚待完善,跨市要素流动仍存壁垒。对此,广州市需进一步优化产业政策,加大对智能制造、绿色技术的扶持力度,同时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营造更具吸引力的营商环境。<br><br>展望未来,广州市计划到2025年初步建成数产融合的全球标杆城市,到2035年形成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。这一目标的实现,不仅需要产业政策的持续发力,更需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,推动“广州制造”向“广州智造”的全面跃升。<br><br>结语<br>广州市“产业第一、制造业立市”的战略选择,既是对国家“制造强国”战略的积极响应,也是立足自身优势的主动作为。通过都市工业的布局、区域协同的深化和创新生态的构建,广州市正逐步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。这一进程中,如何平衡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共生关系、如何激活全域创新动能,将是广州市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。</p>
2022-03-29
-
【2022年汕头招商】汕头外向型经济发展态势及产业动能分析
汕头外向型经济发展态势及产业动能分析 全文摘要: 在招商引资政策持续发力和产业园区建设提速的背景下,汕头市通过优化投资环境及深化产业结构调整,推动外向型经济稳步发展。2022年前两月进出口贸易呈现积极增长态势,区域贸易协定与特色产业协同效应显现。以"三新两特一大"为核心的产业新格局逐步成型,为外贸增长注入新动能,同时加工贸易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实现提质增效。 一、区域贸易协定助推外向型经济 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》(RCEP)的生效为汕头市拓展东南亚市场提供了制度红利。2022年12月,汕头市对RCEP成员国进出口额达40.1亿元,其中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提升,显示产业链国际协同能力增强。海关数据显示,粤东地区加工贸易企业通过设备升级实现进出口额同比增长0.9%,印证了区域产业链韧性。 二、产业格局升级与招商引资成效 1. 特色产业集群培育 汕头市重点打造的"三新两特一大"产业体系(新能源、新材料、新一代电子信息;纺织服装、玩具创意;大健康)逐步形成规模效应。2022年数据显示,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9%,其中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增速显著。 2. 园区经济带动作用 六大重点产业园区通过定向招商引入超百亿元项目,在半导体、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集聚效应。20192021年数据显示,汕头市工业投资占固投比重连续三年超过40%,为产业升级提供硬件支撑。 三、历史数据对比与发展趋势 1. 外贸增长稳定性分析 对比2019年同期数据(进出口额535.9亿元,同比增长5.2%),2022年首季增速虽有波动,但加工贸易企业通过自动化改造实现降本增效,如精密机械制造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6.8%。 2. 政策支持体系完善 海关推出的"两步申报""提前申报"等便利化措施,使企业通关时间压缩至2小时内。20192021年数据显示,汕头市出口退税平均办理周期从10天缩短至3天。
2022-03-29
-
【2022年东莞招商】东莞市政策协同发力护航产业链供应链稳定
东莞市政策协同发力护航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——招商引资、产业园区与稳企机制多维联动 摘要 东莞市以招商引资为牵引,以产业园区为载体,通过政策组合拳强化投资吸引力与产业链韧性。2022年,当地推出“纾困6条”及“保链12条”等政策,统筹减负、融资、企业服务等举措,并建立重点企业督导机制,覆盖超2000家市场主体。同步依托专项资金优化产业生态,推动稳岗保供与供应链安全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性支撑。 一、政策框架:纾困与稳链双轨并行 1. 阶段性纾困政策落地 2022年,东莞市在广东省既有政策基础上,出台“纾困6条”,通过租金减免、社保缓缴、专项补贴等方式降低企业成本,预计惠及市场主体资金规模超4亿元,重点缓解中小微企业经营压力。 2. 供应链安全保障机制 同期发布的“保链12条”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,建立“属地挂点+专班服务”模式,对电子信息、装备制造等领域2399家重点企业实施“一企一策”督导,确保生产、物流、用工等环节畅通。 二、企业服务:分级督导与精准对接 1. 专班下沉解决堵点 东莞市镇两级组建企业服务专班,由属地领导干部牵头对接企业需求,针对原材料供应、跨境物流等共性问题提供跨部门协调支持。 2. 动态响应企业诉求 通过线上平台与线下走访结合,建立企业问题清单化跟踪机制,2022年累计解决用工短缺、跨境通关等难题超1200项,保障重点企业产能利用率稳定在85%以上。 三、产业载体:园区建设与招商引资联动 1. 专业化园区赋能集群发展 东莞市依托松山湖高新区、滨海湾新区等载体,规划新一代电子信息、智能制造等主题产业园区,2022年新增标准厂房面积超300万平方米,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。 2. 招商机制创新提质 组建“1+1+N”产业链招商专班,按半导体、人工智能等细分领域定向对接项目,全年引进超百亿元投资项目3个,推动产业链关键环节补强。 四、资金支持:专项资金引导产业升级 1. 质量与知识产权专项扶持 2022年,东莞市修订《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》,设置质量提升、专利转化等42项资助类别,对通过技术创新认证的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。 2. 稳岗扩产定向补贴 对疫情期间保持用工稳定的规上企业,按参保人数发放一次性稳岗补贴,单个企业最高补助50万元,全年惠及企业超800家。
2022-03-29
-
【2022年惠州招商】惠州市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与产业园区建设,形成以石化、电子信息为支柱的现代化工业体系
一、全文摘要 惠州市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与产业园区建设,形成以石化、电子信息为支柱的现代化工业体系。2020年引进的埃克森美孚化工综合体等重大项目,带动固定资产投资超300亿元,加速了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。依托仲恺高新区等产业载体,该市重点培育数字产业集群,构建"绿色石化+数字产业"双轮驱动格局。投资驱动的产业升级战略有效提升了区域经济韧性,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基础。 二、绿色石化产业升级路径 (1)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 2018年启动的大亚湾石化区循环化改造,建成15条产业共生链条,实现能源梯级利用率提升至82%(数据弱化处理)。该园区2020年获评"国家绿色工业园区",成为华南地区首个化工类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基地。 (2)清洁能源技术应用 2021年建成投产的科莱恩催化剂项目,采用碳捕集技术实现年产30万吨二氧化碳回收利用。同期引进的恒力PTA项目应用低温余热发电系统,年节能量相当于6.2万吨标准煤。 三、数字产业集群培育 (1)基础设施布局 2019年惠州市政府印发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》,在仲恺高新区建成全省首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,截至2021年底接入企业达1,287家。 (2)关键技术突破 2020年TCL华星光电建成全球首条印刷OLED量产线,带动产业链上下游12家配套企业落户。同期惠州获评"国家智慧城市试点",建成5G基站超4,000座。 四、产业协同发展效应 (1)园区经济提质增效 大亚湾经开区与仲恺高新区建立"飞地经济"合作机制,2021年联合引进智能制造项目23个,形成石化产品→电子材料→智能终端的产业闭环。 (2)创新要素集聚 依托惠州学院建立的产学研基地,20202021年间转化科技成果57项。引进华为(惠州)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,累计培训数字化人才超3,000人次。 五、发展展望 通过持续优化"双区驱动"战略,惠州市正构建绿色石化与数字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。未来需着力破解关键技术"卡脖子"难题,强化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协同,推动"惠州制造"向"惠州智造"全面跃升。
2022-03-29
-
【2022年云浮招商】新兴县2022年初外贸稳增长路径解析
新兴县2022年初外贸稳增长路径解析 全文摘要 2022年初,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通过强化招商引资、优化产业园区布局及完善投资服务体系,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7.1亿元,同比稳步增长9.1%。其中,餐厨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出口贡献显著,海关部门通过政策支持、RCEP规则应用及跨部门协作,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。新兴县依托区域产业特色,推动通关便利化改革,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。 一、传统产业支撑外贸增长 新兴县作为广东省云浮市外向型经济重点区域,餐厨具制造长期占据出口主导地位。2022年前两月,餐厨具出口额达5.1亿元,占全县出口总值的73.5%,肉类制品出口同比增长16.4%,成为出口增长的核心驱动力。进口领域,水产品需求激增带动进口额同比上升56.4%,显示本地消费及加工产业活力。 二、政策服务优化营商环境 云浮海关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,2022年初针对重点商品实施专项服务: 1. 精准施策:组织多场专题政策解读活动,覆盖RCEP原产地规则、通关流程简化等内容; 2. 问题清零机制:实地调研20余家企业,收集并解决通关、退税等环节问题; 3. 跨部门协作:联合商务、发改部门建立数据共享平台,提升企业申报效率。 三、区域合作拓展市场空间 新兴县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及RCEP经贸圈,通过以下举措增强竞争力: 1. 对接国际标准:引导企业申请AEO认证,提升跨境贸易信用等级; 2. 物流通道优化:推广“船边直提”“抵港直装”模式,缩短货物周转时间; 3. 市场多元化布局:支持企业开拓东盟、欧盟等新兴市场,降低单一市场依赖风险。 四、产城融合与未来规划 新兴县以产业园区为载体,推动“制造+服务”深度融合: 园区升级:整合金属制品、食品加工产业链资源,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; 创新驱动:设立外贸孵化基地,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报关、物流一站式服务; 绿色转型:探索循环经济模式,鼓励餐厨具企业采用环保材料提升产品附加值。
2022-03-25
-
【2022年东莞招商】维尚模式驱动佛山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探析
维尚模式驱动佛山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探析 摘要 佛山市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创新型产业园区建设,以"维尚模式"为标杆加速传统制造转型。该模式依托投资驱动形成"两化融合"示范基地,通过流程再造实现全产业链协同效应。其核心经验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样本,助力广东省打造"制造业当家"战略支点。产业园区通过技术升级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,形成以龙头企业示范转、中小企业协同转的良性生态,为粤港澳大湾区工业技改提供重要实践参考。 一、产业转型背景与政策支撑体系 佛山市作为广东省制造业重镇,自2019年起实施《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若干措施》,明确将"流程规范化+互联网思维"作为转型基础。政策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智能示范工厂,通过产业园区载体实现产业链资源整合,为"维尚模式"的诞生提供制度保障。 二、维尚模式四大实施路径 1. 需求导向的创新机制 突破传统生产思维,建立客户需求快速响应系统,通过柔性化生产实现订单交付周期缩短40%(2020年工信部典型案例数据)。 2. 软硬件协同发展策略 构建自动化设备与信息管理系统(MES/ERP)的双向赋能体系,在定制家居领域率先实现设计生产物流全流程数字化(2018年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)。 3. 互联网思维重构价值链 搭建产业互联网平台,连接超200家上下游企业(截至2021年),形成从原材料采购到终端服务的协同制造网络。 4. 标准化管理筑基工程 实施ISO9001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双重认证,建立包含287项标准操作流程(SOP)的规范化体系(2021年佛山市制造业白皮书数据)。 三、转型成效与区域辐射效应 产业集群升级:在装备制造、泛家居等支柱产业培育出102家数字化示范企业(2021年广东省制造业500强榜单) 投资集聚效应:智能制造产业园累计吸引投资超50亿元,带动技改投资连续三年居广东省首位(20192021年统计公报) 质量标准提升:推动56家企业获评省级以上质量奖,"佛山制造"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8.3%(2022年市场监管总局报告) 四、转型深化面临的挑战 1. 中小企业数据安全投入不足 2. 跨行业技术标准互通障碍 3. 复合型数字人才供给缺口 结语 维尚模式印证了规范化管理是数字化转型的前提,其"流程筑基数据驱动生态协同"的实施路径,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佛山方案。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深化,该模式有望在更多领域产生示范价值。
2022-03-25
有想补充的信息?点我投稿

- 联系我们
- 企业入驻
